第134章 去学习

第134章去学习

“我现在是缺动力。”

“对恋爱不感兴趣。我以前对恋爱不感兴趣,现在还是对恋爱不感兴趣。之前谈恋爱基本时间都不长久,一发现别人有缺点,马上就想分手。”

“原生家庭有问题同时,把自我的解脱寄希望于另一半。”

“失落的情绪,多半源于“求之不得”。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不得”上,得不到,所以郁郁难安,但其实,真正的根源是“求”。”

“有求于人,所以结果不由我们决定,于是就是变得畏畏缩缩,患得患失,变得不自信,甚至失去自我。而真正的强大,都源于内心,心不安了,人自然就会变得懦弱。”

“心有所向是好事,有追求,人才会变得越来越好,但向往之事,应该是努力去获得,而不是求得。凡事莫向外求,将主动权交到外部,得不到,心情失落,得到了,心也难安。求人不如求己,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穷的宝藏,诚然,这个宝藏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但从这里开采出的一切,都是切切实实属于自己的,而我们心中所求,在探索这个宝藏的同时,终将自然而然的得到。”

“探索自己的过程,是一个越早开始,坚持越久,就收获越多的过程。这也许是一个苦力活,但很多事情,本就不是因为希望才要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向内求,付出终将会有满意的回报。”

“可以去体验一下葬礼或者更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经常过旅居的生活,发朋友圈都是在不同的城市旅游。”

“旅住体验一个城市,好玩。我也想一个城市住几个月去体验,然后最终选择最喜欢的那个地方停留。”

“你们怎么看待寄人篱下?”

“父母不负责任。”

“题目太广泛我觉得寄人篱下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

“得分人。有些亲戚会紧紧的盯着你,你根本就没有私人空间,何谈自由。”

“离开一段时间就好了。我都跑了n个地方。渐渐的就自由了。”

“我4岁多就开始给它们干活……”

“你的第一责任人是你的父母。你想回报你亲戚多少,完全取决自己的能力和心情。”

“但是这样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而不是别人要你给多少。”

“但是怕别人说我,没良心拒绝。”

“自私的基因,有本这样的书,去看看。”

“不想他们给我打电话”。

“单单靠说就能控制你,太容易了,说明你得强大,是你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不是别人说。”

“咱们这类情况的人,不能在意他人的评价。”

“好像说得对我又有感情。我怕伤害人。”

“是要做他们喜欢的自己,还是自己喜欢的自己。你自己的选择。”

“你说的话,总是一语惊醒。”

“都是那样走的。推荐你看大江大河。看男主角从幼稚走向成熟。”

“确实,自私的基因。今年伯父提出给我3000每个月——欠他恩,给他养老。我回绝:不欠恩。个体行为,潜意识里是在保护自己。”

“烦恼的时候就不断的学,提高自己的眼界,也许一些问题可以解答。你停留在那儿烦恼就只能一直烦恼。”

“其实你的问题也简单你也是想报答的,只是不喜欢被这样捆绑式地回报吧,这个问题好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解答。”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对,不错。你咋看了多少这种书?”

“高分的书就都值得看看。去看另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太恐怖了。两家人,6,7张嘴。我单枪匹马。”

“能离开就好了。等情况好了再看看情况想不想报答。”

“相比他们的说而言,我现在的自由可是真的太爽了。越讨厌我我越自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你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目的是避免受伤害罢了,自卑是一种借口,也是一种软弱。”

“他如何解释人为什么会自卑?”

“自卑感不是客观性存在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的价值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这个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感,其实就是源于对人际关系的判断,我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自我价值判断比较低。”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自卑当成借口来逃避,“我是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能行”。

与“自卑情结”相对的,是一种“优越情结”,人们往往会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并沉浸其中,这种看似与“自卑情结”截然相反的表现,其根源也是强烈的自卑感。

“去看书吧。”

“可以。”

“人都会渴望关系,但许多人无论意识上怎么努力,总和别人隔着什么东西。”

“那隔着什么东西呢?”

“其实就是未疗愈的创伤和负面的信念。”

“比如你内心认定“每个人都讨厌自己”,你就没办法和别人亲近。或即使亲近,也会不断的防卫或攻击,最终把关系搞得一团糟。”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是遇到一个人,无论你怎么做作、古怪、情绪化,对方都坚定的对你好,坚定的选择你不离开你。”

“第二,是不断的质疑负面信念,通过质疑,让这个负面信念瓦解。”

“怎么质疑?”

“就是自问自答。”

比如“真的每个人都讨厌我吗?”

“《回到当下的旅程》作者李尔纳说,活在负面信念投射出来的感觉中,就是活在地狱。

通过质疑负面信念,自己摧毁自己的地狱。”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