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模拟总结:万古一帝!!第一位神话级英灵!(求订阅)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一百二十九章模拟总结:万古一帝!!第一位神话级英灵!最新网址:激烈作战的前线,一个急报军简传来。

上面赫然写着:

蒙恬率两万魏武卒新部,大破齐军十六万,俘虏近十万,裹挟降军进齐地百里,又遣使者恐吓齐王,使齐王望风而降。

齐王献齐国王玺、舆图、户册,如今整个齐地已经成为秦国掌控,不用再担心齐军支援燕楚两国了。

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无论是王翦还是白起,都恍惚了一下,随即露出了相当困惑的表情。

嗯??

这是什么情况?

按照最初的计划,不应该是用远交近攻的政策忽悠齐国,然后分兵两路,一边攻燕,一边攻楚,让中间齐国彻底陷入两难,不知道如何选择……

为什么现在齐国先被攻下了?

计划里并没有这些啊!

王翦和白起都有些无语,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竟被蒙恬这个小子走了头功,齐王也是怂得彻底,居然连抵抗一下都没有抵抗,直接望风而降!

秦国两面开战,同时支撑王翦和白起的军队,就已经是极限了,根本不可能再支撑第三支军队攻齐,所以只要齐王支撑一下,那最多被攻占下几座城池,就没有什么后续了。

如果蒙恬的新魏武卒,不能攻陷齐国的话,那等待着他的将会是“违抗军令”、“擅自出兵”等等重罪,多半会被撸掉现在的所有帽子,从零开始,如果不是他和苏澈的关系很好,被处死也不算过分!

因为他违背了秦国的基本国策——“远交近攻”!

一直以来,齐国都是六国之中的最后一个目标,是秦国一直“远交”的对象,关系还算不错,可现在,如果让蒙恬破坏了这份邦交,那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然而,即便蒙恬意识到,他这么做,可能会遭受罪责,风险非常大!这种事情,往往是不做就是不错,做了一旦做不好,那就酿成大错了。

可看到机会的蒙恬,还是毫不犹豫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迫使齐王投秦。

这就不得不说,蒙恬的果断和自信,实在是非同一般。

他冒险了,他成功了。

不仅无罪,反而立了天功!

事实上。

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因为秦国这远交近攻的策略,齐王也不知道是心存幻想,还是脑子不太好用,眼睁睁的看着六国被灭,都无动于衷。

齐王的想法,大概便是:当年五国伐齐,把齐国打得山河破碎,现在却要齐国为他们流血?别逗了!开什么玩笑呢!

齐王双手一摊: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此后等到秦人攻打进来,齐王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也直接投降了。

在这个时间线上,齐王更是‘聪明绝顶’,被蒙恬一吓,许了个万户侯的好处,便直接望风而降了。

从另一个角度,齐王这样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的。

六国的诸侯王们,韩王被降将弑杀,魏王等到城破人亡才开城投降,只留了一条命苟活,赵王颠沛流离,失去赵地,已成丧家之犬,燕王和楚王死不投降,多半和赵、魏一个结局。

唯独齐王,在意识到秦军不可阻挡这个事实后,直接献上了全部齐地,以此得了个万户侯,可保下半生的荣华富贵。

万户侯是什么概念?在秦国二十等军功制中,这是最上等的爵位,拥有一处万人之县作为食邑,只要不犯下什么大的政治错误,基本可以一直享受富贵到死。

可以说,六国之中,六个诸侯王,唯独这个最怂,最没有胆识的齐王,得了一个最好的结果。

当苏澈看到这份情报的时候,也没有小气,直接封齐王为县侯,还是一万多人的县,作为他的领地,此外还保留了他一部的财产,供他继续享受。

虽然这和当初威风无限的齐王相比,根本没有办法比,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担心秦国的吞并与攻伐了。

其他几个诸侯王在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有破口大骂的,也有不屑一顾的,还有羡慕不已的。

秦王政三年,持续一年的战争,燕国的国都蓟城被攻破,燕王不愿意苟活,直接带着一家老小全部自杀。

秦王政四年,最后一个诸侯国,楚国也被攻灭,楚王在绝望之下,焚烧了自己的宫殿,走入火海之中,被烧成了飞灰。

楚国彻底成为了历史。

秦王政五年,天下彻底大一统,自此以后,再无七国之分。

……

咸阳。

十八岁的秦王政,身穿黑袍龙袍,先祭天祭地,后祭拜先祖,接着又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登基仪式,代表他继承了这天下的大统。

为了和以前的周天子区分开来,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之称号。

皇帝!

自此以后,所有打下天下的君主,基本都会沿用这个称号。

此刻的大一统,算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随着苏澈的登基仪式的进行,武将勋贵的第一排,威名震天下的武安侯白起,此刻嘴角不自觉的露出温和的笑容。

“我终于在死之前,看到这样一幕了……”白起轻声呢喃。

那么多年的征伐,那么多年的杀戮,坑杀了那么多人,倒也不是没有意义,终究还是开花结果了。

这乱糟糟了几百上千年的华夏大地,终究是被大一统了。

在白起的注视之下。

苏澈一步步走到高台之上,随后他缓缓地转过身,看着下方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人群方阵。

最前面的是勋贵,官员,军官,再往后是禁军,最外围,则是咸阳城密密麻麻的老秦人。

无数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澈的身上。

这样盛大的登基仪式,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种站在权力之巅的感觉,着实让人着迷。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或许说的便是这一刻。

苏澈笑了笑,却没有陷进去。

他清楚的明白,秦以郡县制控制了整个天下,走出了商、周分封制那持续不断的循环中。

然而却也走进了下一个循环。

分封制是一个循环。

郡县制,同样也是一个循环。

每个制度都有各自的缺陷,不可能有永恒的制度,在原本的历史上,当秦汉结束了商周分封制的循环后,后面的朝代,又开始了另外一个循环。

不过,即便知道这样的情况,苏澈仍然义无反顾的走向这条道路。

就像是他当初和孔子论道时所说的一般,如果每一个循环都变得更好一些,那或许终有一日,就能走向最终的世界,真正的天下大同的世界!

在得到全天下的土地后,苏澈同样清楚,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想要治理好这个天下,难度何其之大?

特别是秦这样作为开创者的存在,需要处理的事情简直太多。

功勋集团要分利益,文臣集团想要往上爬,获得军功的士兵要分土地,六国的贵族想搞事情,六国的子民需要安抚,因为战乱而产生的流民需要安排。

书要同文,车要同轨,币要同形,量要同衡。

其中重中之重,就是量要同衡,六国之间,称重的度量大小不一。

在这个以收取粮食为农业税的时代,没办法做到统一称重,那计算起来会非常复杂,收税也同样会非常困难。

甚至还会有许多官吏从中榨取利益的情况,从而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

上面的政策,哪怕是再好的政策,一旦被下面的人执行错了,或是扭曲执行,或是不看实际情况强行执行,都会造成民怨沸腾。

所幸开国初创阶段,还没有那么多虫豸阻碍政策执行,而苏澈的权力同样处于一个巅峰的时期,在这个时间点进行变法,是最好的选择。

早在很久之前,苏澈便决定变法了。

在他看来,秦亡在了没有及时的进行变法。

秦律虽然苛刻,但制度上并没有什么问题,汉基本沿用了暴秦的一切制度,却依旧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一套体制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问题在于具体的律法方面。

以往的秦律,是用于治理秦国一地,使得秦吞并了六国,可当土地、人口一下膨胀了那么多,律法规定还是以前那一套,当然会出现问题。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失期当斩。

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

就好比,原本在秦地,一百里的距离,三日抵达,绰绰有余,用失期当斩的规定,有效防止别人摸鱼。

但这个距离扩大到一千里的话,那就不能简单扩到三十日抵达,中途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比如车子坏了,下大雨了,山体滑坡了,等等之类的各种意外。

如果还按照秦律来执行的话,那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当领土变大,人口变多,原本合适的法律,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变法是必须要有的。

所幸,苏澈一开始就有了准备。

他让韩非加班加点,又任用李斯,张苍作为辅助,接着请来了荀子这位大佬作为总监督,帮助完成秦的新法。

为了完成新法,还陆陆续续请来了荀子的其他弟子,那些人的名声或许远不如韩非,李斯,张苍,但本事还是有一些的,打一下辅助还是没问题的。

荀子被苏澈尊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重用了荀子的治国理念。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

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

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

所以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此外,荀子的政治主张是“隆礼重法”,礼法并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对利欲的追求,礼仪之治则能限制人们对利欲不可遏制的追求,使人明理节欲。

为了保证礼制能够平稳的实行,就要保证推行过程中有一种强制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法。

也正是荀子的这种思想,所以他的弟子,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欢迎荀子,让他继续为大秦发光发热,苏澈特地建立了一个太学院,以荀子为天下师。

原本想着能走上仕途的荀子,还挺开心的,终于能当官了,可听到苏澈安排他为太学院的院长时,顿时一副“我是大怨种”的表情。

实在是荀子的位置不好安排,他的年纪有些大了,没办法和其他官员一样,高强度上班,此外,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张苍,都位列三公九卿,给他安排一个什么位置好呢?

苏澈思来想去,最终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太学院的院长身份。

本来荀子是有些不情不愿的,可在听到这个职位的详细待遇后,立刻欣然允诺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职位是和太子太师太傅是同一个级别的,属于从一品,享有从一品官员的一切同等待遇!

要知道的是。

稷下学宫的祭酒只享受待遇,并没有政治权利。

所以荀子和孔子一样,成就最大的还是著书授徒。

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荀子也想当个官玩玩。

现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荀子还挺开心的——他当官,并不为名,也不为利,更不为权,只是单纯的想当个官。

当苏澈完成登基仪式后,最让勋贵、百官期待的便是受封大典了。

打完了整个天下,终于完成了吞并六国的最终目标,作为功臣,当然要跟着享用这份胜利果实了。

群臣之中,唯一的一个不期待受封大典的,便是白起了。

他本是站在群臣之巅,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人物,再多的赏赐和加封都没有意义了,哎,要那么多军功干啥呢?

封赏什么的,真不稀罕!

这不是凡尔赛,而是真心话。

白起为苏澈征战四方,本就不是为了封赏,而是证明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白费。

而现在,白起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标,亲眼看到天下一统,已经心满意足了。

他准备辞去丞相之位,告老还乡。

苏澈自然舍不得放白起老师离开,在苏澈的挽留之下,白起决定在咸阳安养天年,陪在自己这不成器徒弟的身边,看一看这崭新的天下。

白起并非没有后代,他有个儿子,叫白仲,只是有些可惜的是,明明是杀神之子,性格却是唯唯诺诺,根本没什么文治武功。

都说虎父无犬子,这却是个实打实的犬子了,所以白起很不待见这个没出息的儿子,而白仲面对威严的父亲,那就更不敢大声说话了,以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很差。

倒是白起几年前收养了一个因为战乱而流浪的小女孩,二人的关系还算不错。

当白起卸任宰相后,苏澈命韩非为丞相,王翦为太尉,李斯为御史大夫。

此后的封赏大殿上,苏澈还拿出了一套新的爵位系统,以安抚躁动不安的功勋集团,给了他们继续向上爬的阶梯。

原本二十等彻候,最高级的便是列候,而现在,苏澈加入了公爵。

周朝施行分封制,天子称王,各封国的君主有爵位高低之分,但后期均有僭越,秦在强大之前,不过是一个公。

自从秦国强大起来后,才开始称王,同时因为商鞅变法,秦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

这二十等军功制,最高是列候,列候中的最高是县侯,而现在,苏澈加入了公爵,从某种程度上也解决功劳太大,封无可封的情况。

既然取消了分封制,行以郡县制,那就不能裂土封王,不能有异姓王的出现,否则又会回到分封制的老路。

在此后的受封大典上,苏澈封白起为武国公,封王翦为信国公,封王龁为忠国公,封蒙骜为赵国公,封蒙恬为齐国公,封韩非为文国公。

除了三个参与灭国之战的国公之外,剩下的两个,都是功勋卓著的老臣,封赏他们也无可厚非。

至于最后一位韩非的文国公,则是苏澈破例封赏,作为负责为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的臣子,给他一个国公,后续的事情都会好办很多。

总不能光让人办事,不给甜头吃。

韩非也知道,自己虽然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但功劳还不至于加封国公,这实在是陛下的恩赐,一时间感激涕零,对于变法之事,越发用心。

此外。

苏澈又一口气敕封了一百多位侯爵,基本上每个有功之臣,都照顾到了。

不过,这样的受封大典,总会出现相互比较的情况,肯定会有人不满,毕竟这种事情是没办法一碗水端平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

但苏澈也不在乎这些人的不满,他们就算再不满,也不敢直接说出来。

勋贵功臣们最渴望的受封大典,在苏澈看来,还不是重中之重。

他更重视之后的变法。

很快,文国公,当朝宰相韩非,开始了秦国第二次的变法。

这一天的朝会上,韩非直接走出,他认真说着:

“如今天下初定,海内承平,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所以前人之法,已经不够用了,臣请求进行二次变法,变革秦律,使得秦法更适合整个天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