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进军沈岭北伐贼

骆谷谷口,是这次姜维北伐遇到的第一个军事据点。若魏国在这里安排重兵,那么姜维大军很有可能被阻在谷口,就像当年(公元244年)魏将曹爽伐蜀被阻于兴势一般,寸步难行。虽然探马每隔一段时间就返回禀报一次军情,但到底前方对手情况如何,是否能拿下谷口,姜维本人心里没底,夏侯霸亦如此。

此时,姜维、夏侯霸在中军,王嗣、傅佥为先锋,而负责后军的两位将军,一位叫杨戏,一位叫赵广。

杨戏,字文然,益州犍为郡武阳人。他在年轻时做过督军从事,做过丞相诸葛亮的主簿,后来受到大司马蒋琬的器重,做过护军、监军、建宁太守、梓潼太守,如今官职射声校尉。杨戏是益州士人代表,性格阔达,坦诚忠厚,文辞灿烂,在季汉延熙四年(公元241年)作《季汉辅臣赞》。

《季汉辅臣赞》可以说是季汉历史上最早的‘赞文’体记录季汉开国君臣的作品。不过较为遗憾的是他作品中的人物皆已去世,没有一人参与过姜维北伐。唯一庆幸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后代有参与,便是此时在他身边的那位。

赵广,冀州常山郡真定人,名将赵云次子。赵云因为是晚婚,所以在他戎马生涯中,没有父子同时参战的故事,他去世后留下两个儿子,长子赵统和次子赵广。诸葛亮让赵统留在宫中,为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负责保卫皇帝。次子赵广则加入北伐军,姜维统军后赵广一直留在姜维军中。

赵广颇有父亲赵云之风,是一名纯粹、忠义的军人。

此时杨戏拿出盛酒的口袋,饮上几口,仰望山头,感慨道:“从先帝到当今,北伐几十年了,如今又困在这山道之中,何时才能出头啊!”

见杨戏话语消极,赵广不乐道:“杨将军,你好像对北伐很有意见。”

杨戏又饮了一口,笑着对他道:“赵将军,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呢,难道你是真的不明白?”

赵广盯着他,道:“杨将军,你我是后军,肩负着全军后卫的任务,而你这些话语却很伤士气,这让我如何明白。”

杨戏不屑地笑了笑,道:“后军?先锋把好果子都摘了,后军还有什么吃的?我杨戏以前也是丞相府的人,大司马蒋琬也很赏识我,像我这样的老将军,居然被安排在后军,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赵广正想回复,杨戏止住道:“等等,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安排在后军也很重要是吧,当大军打了败仗要撤退时再让你我来断后,让敌人的箭头先射入我的胸口,便由此获得了一个忠节殉国的好名声。姜伯约啊姜伯约,你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猜忌,看来我杨某终究要栽在你的手上了。”

赵广道:“杨将军,你这是什么话呢。参加北伐无论是做先锋、中军还是后军真的区别很大吗,就如一个人有一日三餐,都是很重要的。”

杨戏盯着他,道:“我管你一日三餐还是几餐。照你这么说,你我就是晚餐了?那么今天晚上你我可要好好吃上一顿,不然真的太累了。”

赵广道:“等先锋占领谷口,别说吃上一顿,吃几顿好饭都没问题。”

杨戏挥手道:“算了算了,我不跟你这后辈扯了,真是越扯越远。等出了这骆谷道,我再去找姜伯约,让他给我弄点好吃的。”

此时,骆谷谷口。

只见傅佥领三千军士冲了上去。

当傅佥兵临谷口关城之下时,见城楼上却没一点动静,令人奇怪。

这时城楼上忽现一人,那人对他道:“傅将军,傅将军,这里是空城,没有一个魏兵。”原来此人是刚才汇报军情的探马,只见那人拿起旁边的魏国旗帜,将其扔下城楼。

傅佥见况大喜,道:“先锋将士,随我冲入关城!”于是傅佥策马在前,军士在后,很快冲开关门,占领关城,拿下了骆谷谷口。

稍后,王嗣赶到关城时,见楼上已树立汉国旗帜,乐道:“傅将军,你可真行啊!”

傅佥站在楼上,回应他道:“王将军,谷口已拿下,你快命人回禀姜将军,我现在准备去拿下一个据点沈岭。”

王嗣道:“傅将军,沈岭应该我去拿,你可以先休息一下。”

傅佥挥手道:“那可不行,我还没斩杀一个敌人,怎能休息,一切按军令办就好了。”傅佥道后,便离开了。

王嗣无奈只能又随他,便派人去禀报姜维,自己则占据谷口。

沈岭,汉军通过骆谷道,通往关中之间的一条必经的军事道路。如果说魏军没在谷口设防,怎么也不会让汉军轻易通过沈岭了。

然而,因为此时天下的主战场在淮南,诸葛诞、吴国援军和司马昭,三方四五十余万大军正在寿春城下对峙,关中的空虚一时无法改善,这让关中的守将明知姜维到来,却没有更好的迎敌办法,或许在沈岭之上也无法安排军队。

此时关中的守将是谁,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安乐乡侯司马望。

司马望,字子初,司州河内郡温人。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次子,后过继给长兄司马朗为后。历任平阳太守,洛阳典农中郎将等职,后升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因为亲近魏帝曹髦,而当时由堂兄弟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掌握魏国大权,所以感到不安,请求外出任职。司马昭掌权后,将坐镇关中的征西将军陈泰调回朝廷,司马望便前往接替其职务。

司马望不像堂兄弟司马师、司马昭那样拥有绝对权威,也不像陈泰那样常年与姜维周旋,通晓军事。他属于一个非常稳重的人,既不急于建功立业,也不放松警惕,让他做一个镇边之将,非常合适。

当坐镇长安的司马望听说姜维来犯,他知道此时朝廷大军远在淮南,无法支援,敌强我弱的形势一时无法改变,便很快做出三点应对部署。

第一点,退守长城。把从骆谷谷口到长城之间的外围据点全部撤掉,所有魏兵汇集于长城。长城是魏军专门用于防备汉军北犯的军事要塞,它离长安约二百里,若姜维拿下长城便可进入平原,两天之内就能杀到长安城下,所以长城是进入平原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决不能丢失。

第二点,联系邓艾。镇西将军邓艾的军队主要负责守卫西线的陇西地区,麾下有几万人。而这次姜维主力云集于东线关中,所以要赶紧把邓艾调过来,协同作战。

第三点,安抚部众。司马望亲自赶到长城前线安抚军士,惊慌下的魏军见主帅到达前线,立刻士气高涨,就不那么惧怕姜维了。

做了这三点部署后,司马望便驻守长城,等待姜维到来。

淮南方面,司马昭听说姜维进犯关中,先是有些紧张,后很平静地笑着告诉众将,有司马望在关中,没有任何顾虑。若能击败诸葛诞与东吴援军,姜维自然退去。众将听后皆信服。

再看汉军先锋,傅佥在王嗣接替自己占据谷口后,便进军沈岭。

因为司马望早有军令,犹如之前占领谷口一般,傅佥很容易便拿下沈岭。因为太容易得到,这让傅佥产生了困惑。

傅佥站在沈岭之巅,看着周围数十里过于沉寂的山谷,难道魏军慌了,全部跑了?傅佥自语起来道:“真是见鬼了,一天内把谷口和沈岭都给拿下了,魏军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一点防备也没有,难道怕了?”

旁边军士道:“傅将军,我看魏军一定是被我军的气势给吓跑了,现在是否继续进军,杀进关中。”

傅佥想了想,道:“不可,你先回谷口,将军情告于王嗣将军,让他派人通知姜将军已拿下沈岭。”

军士道:“诺!”这位军士走后,傅佥便通知先锋军所有人开始修建军营。

两天后,姜维大军走出谷口,抵达沈岭。

在抵达沈岭的当天晚上,姜维即召开军事会议,做下一步的军事计划。

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人除了姜维、夏侯霸二位正副统帅,还有王嗣、傅佥、杨戏、赵广、李密、蒋斌、王含、柳隐等。

李密,字令伯,益州犍为郡武阳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舅舅让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将他抚养长大。所以他对祖母非常孝敬,因此有好名声。他师从谯周,学习刻苦,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完成学业后被拜为尚书郎,出使东吴。

李密从东吴返回成都后,姜维听说了他的故事,便亲自观察,李密让姜维印象深刻,姜维便将其留于自己身边,代替年长的益州蜀郡人高玩为大将军主簿,高玩改任太子洗马,辅佐太子。

蒋斌,荆州零陵郡湘乡人,蒋琬长子。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成为季汉第二代军政主官,官至大司马。蒋琬去世后留下二子,长子蒋斌在姜维军中任职,次子蒋显留在宫中,出任太子仆。蒋斌继承了父亲安阳亭侯的爵位,官职绥武将军。

王含,大将军监军,常年跟随姜维。

柳隐,字休然,益州蜀郡成都人。这是一位比姜维年长十二岁的老将。他在年轻时因为为人正直诚恳,高风亮节,交友众多,在成都颇有名气。得到姜维考察,留在军中,其人作风勇敢,既能参赞军事,又能冲阵杀敌,常勇冠三军,颇有当年老将黄忠之风。

只见众将站于军帐帐内两侧,姜维坐镇主将位,军事会议马上开始。

忽然,有一人,摇摇晃晃,醉醉悠悠,赶来帐中,站于一边。

姜维见况,看着那人道:“杨戏。”

杨戏站出身位,道:“末将在!”

姜维道:“请问杨校尉,你觉得这次出行,是来泛泛远游,还是北伐讨贼。”

杨戏道:“回将军话,自然是北伐讨贼。”

姜维道:“既然你认为是北伐讨贼,为何一副随随便便模样,是不是刚才饮酒去了。”

杨戏道:“将军多虑了,饮酒只是我的生活习惯,我并没有醉酒,只是走路姿态比较轻松而已。”

对面傅佥颇为不满,指着他道:“杨戏,这里是军营,态度端正一点!”

姜维劝下傅佥,目视着李密。

李密和杨戏都是蜀人,又都是犍为郡武阳同乡,杨戏比李密年长,算是李密的同乡老大哥。李密见这情景,明白了姜维的用意。他向前一步,对杨戏道:“文然,现在不在成都也不在蜀中,已是深入敌国境内,激烈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还是先收敛自我,不要饮酒了。”

杨戏听后摇了摇头,很不情愿般道:“好吧,令伯都这么说了,那我就不饮了,还请将军理解,不跟我一般计较。”

赵广道:“姜将军,跟这种人计较就如浪费口舌,我等还是开会要紧。”

见旁边夏侯霸点了点头,姜维站起来,道:“那好吧,这次就饶过杨戏。但以后没有我的军令,全军上到将军,下至士兵,都不准饮酒,违令者军法从事!”

待杨戏退回本位后,姜维走到众人身前,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司马昭大军远在淮南,关中已经空虚,可谓天赐良机。如果我军这次错过机会,几年之内都不会再有了。从先帝到当今圣上,从诸葛丞相再到如今,几十年了,讨伐曹贼,进图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还未实现,我等怎能不努力,怎能不奋勇杀敌。如果有人想误事,我可以网开一面,你即收拾行李返回成都,过你的富贵生活。如果愿意与大军共伐奋战,那就请振作精神,拿起手中的武器,杀破贼寇,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众人沉默,姜维继续道:“如果没人想走,那就是都想留下了。想想去年之败,诸位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我个人承担了所有责任,自贬官职,如今我已不是大将军,而是后将军。若再败,我将无脸面再见陛下,只能自刎以谢天下。当然在我死前,要先处置作战不力者。还请诸位一定尽职尽责,开弓便无回头箭,军令之下无戏言。”

停顿数秒,姜维道:“现在会议开始,由夏侯将军做下一阶段的作战分析。”

夏侯霸走到地图旁,指着道:“众将请看地图,现在我军的位置是沈岭。沈岭之北是长城,西边是郿县、陈仓,东边是潼关。我军下一步作战有三个计划可以选择。第一,强攻长城,拿下长城后我军就能占据主动,两天内先锋就可逼近长安。也可长期占领长城,以此对付多线魏国援军。第二,派疑兵在长城下虚张声势,牵制魏军主力,然后其余大部出奇兵进攻郿县、陈仓。若事成,便可坐断陇右,蚕食魏国。第三,从沈岭进兵至东面芒谷南面之芒水,那里不仅交通便利,更可以倚山为营,长期屯兵。等淮南军情有变,关中更加空虚之际,我军再出芒水,挥师长安、潼关,那整个潼关以西便不再被魏国所有,再用一至二年时间便可占领整个雍凉地区,我国实力至少增强一倍。魏国实力损失近半。再加上魏国在淮南地区的损失,我军便可以在中原和魏国展开决战,一举拿下洛阳。”

夏侯霸分析后,姜维也走到地图旁,看着众将,道:“以上三个计划,诸位认为哪个最适合我军,不妨直说。”

众将听后便分析起来。

王嗣首先站出来,道:“姜将军,三个计划都很好,但末将认为我军不必过于谨慎,既然已占领沈岭,何不一鼓作气攻下长城,只要占领长城,我军北上将不可阻挡。司马昭绊于淮南,数月无法救援,长安唾手可得。”

傅佥站出来,道:“末将赞同王将军的观点,我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拿下骆谷谷口和沈岭,这说明魏军在关中已经非常空虚,现在进攻长城胜算极大,如果一直拖下去,等魏国增援来了,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赵广道:“我赞同王将军和傅将军,军队必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便将不可图。”

姜维、夏侯霸听后皆点头。见其他人不发表意见,姜维点名道:“蒋斌、王含、你二人说一下看法。”

蒋斌站出来,道:“姜将军,末将认为王嗣、傅佥二位将军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魏国关中都督司马望,以前随司马懿征讨王凌,因功被封为永安亭侯,护军将军,可以说也是名将,能力不在陈泰之下。若他命令魏军死守长城,我军猛攻之下,必然会造成很大伤亡,若久攻不下,更会影响士气。就算勉强攻下长城,司马望退守长安还有精兵上万,再加上长安城池坚固,我军即使能包围长安,短期也难以攻克。等西边邓艾一到,城中、城外两面迎敌,很难持久。末将认为,不如在长城之下做疑兵,偷袭陈仓这个兵家必争之地,仿效当年韩信故事。”

王含道:“末将得到最新情报,司马望已命令邓艾率军赶来,数日后前方长城便会增加三万敌军。那可是凉州精锐,战斗力比关中军还强。如果我军突然进攻陈仓,魏军根本想不到,等邓艾到达长城再去救陈仓,已经来不及了。”

姜维听后稍微点头,看着夏侯霸,夏侯霸看着前方,道:“柳隐将军,你的看法如何?”

柳隐出列,道:“姜将军,夏侯将军,如今淮南,五十万人在寿春内外对峙,我军应该做长期作战的准备,这样才能牵制魏国,让吴国可以持续增援淮南,让魏国东西两顾,疲惫不堪。只要司马昭在淮南受挫,到时候不用太多牺牲,我军就能取得胜利。如果司马昭在淮南得志,我军此时的牺牲便成了徒劳。末将认为全军应移至芒水,依山为营,坐观天下形势,再做下一步计划。”

姜维道:“柳将军说得不无道理,我军北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支援淮南和东吴。如果那边失败了,我军也很难单方面取得成功。”

姜维看着另一侧,道:“李密,你说呢。”

李密道:“我之前出使吴国,吴帝孙权向我打听我国的兵马情况,我也调查了吴国的情况,我觉得吴国军队水战是一流的,山地战也是一流的,但是平原战或许并不突出,所以我军再等等最好,看看淮南那边的走势,再决定我军能否进图关中。”

姜维看着杨戏,道:“杨戏,众人都发言了,说说你的看法。”

杨戏走出两步,又低下头摇了片刻,道:“让我说看法,我看王嗣将军、傅佥将军的强攻长城之计,不成。我看蒋斌将军、王含将军的偷袭陈仓之计,也不成。我看柳隐将军、李密主簿的移至芒水,坐观天下形势之计,还是不成。”

杨戏这一出,弄得姜维等人都懵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侯霸道:“杨校尉,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请明示。”

杨戏走到地图前,指着道:“众将请看地图。几十年前,诸葛丞相早就告诉众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见众人还是不明白,杨戏道:“众将还不明白吗?现在天下有变吗?魏国经历司马懿父子三代经营,内部越发稳固,文臣猛将如云,实力强悍。外部势力的猖狂只是一种临死前的挣扎。如司马懿平王淩,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这次司马昭也必然会平诸葛诞,只是早晚,所以此时天下无变。再看三线,东线的吴国,打了合肥多少次,有成功过吗?中线的荆州地区,那里本来是我国的地盘,可惜早丢了,被吴国占领却没发挥作用。最后是我国身处的西线,魏国在关中地区的任职者没有大的错误,这样是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东线、中线、西线,三线都没有到用兵的真正时机。如今我军是孤军深入,敌人不比我军弱,我军又得不到当地任何支持,拿什么取得胜利。所以我认为,霸业目前还不能成功,汉室依旧只能偏于西蜀。”

杨戏这话一出,弄得帐内气氛陷入低谷。

忽然,只见王嗣拿出军刀,指向杨戏,怒道:“杨戏,北伐讨贼,兴复汉室,是我国的政策,更是我军所有将士的奋斗目标。你再敢乱语胡言,捣乱军心,我必为国除害!”

杨戏盯住王嗣,道:“王将军,你为何这般生气。我知道你从汶山郡带来了几千骁勇善战的羌胡兵,可那又能怎样。当年张嶷将军从南中也带来了几千无当飞军,战斗力比起你的羌胡兵只强不弱,结果又怎样,大部都死在襄武,靠几千敢死军逞能是远远不够的。”

姜维见况,道:“王将军,把刀放下。”王嗣气得将刀插于地上,气愤而去。

傅佥对杨戏道:“你明说张嶷,背后是想攻击姜将军吧。襄武之战,难道不是收获更大吗,姜将军更是亲手斩杀了魏将徐质为张嶷将军报仇。魏军败退,我军先后攻破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拔其县民归国。”

杨戏道:“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四海之内,皆为王臣。我国不能让百姓在自己家乡安居乐业,而是强行掠走千里,颠沛流离,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失败,还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杨戏这一席话,真是有心无心,有意无意,说到了姜维的痛楚。姜维是凉州天水郡冀人,归国三十年,三十年后依然不能在自己家乡生活。他和他的母亲、妻儿也分开三十年,每每想到家乡的亲人,姜维胸口便隐隐作痛。不仅是姜维,夏侯霸是豫州沛国谯人,家乡在中原地区,他便离家更远。

此时姜维不说话了,夏侯霸也沉默了,众将都不知该怎么办,唯有杨戏显得有些得意,好像这里只有他一个明白人。

李密看不下去了,提醒道:“姜将军,夏侯将军,二位将军还好吗?”

姜维这才反应过来,又看了眼地图,道:“无论如何,我军刚出秦岭,没有不进军的理由,这三个计划必须要选一个执行。”

夏侯霸道:“是的,我军不能轻敌,更不能看轻自己,众将一定要统一意见,选出最合适的作战计划。”

除了因气愤离开的王嗣,众将将继续留于中军军帐,必须要在今晚决定出作战计划。

那么姜维大军下一步将做出怎样的行动,请看下一章:长城之役战司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