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普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专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被朝廷破格录取为进士,做了郓州教授一职。李格非学识渊博,写文章立马可就,深受大文豪苏轼的赏识;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个能诗善文的才女。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香之家,李清照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这为她以后成为著名的女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气逼人,她在17岁左右写下了《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耒)韵二首》这样优秀的作品,令当时的人刮目相看。

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成亲。赵挺之是一个权欲熏心的人,而赵明诚却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他不热衷于做官,只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刚结婚时,赵明诚只是个太学生,没有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他们就当掉衣服换些银两一起去相国寺选购碑文,回家后两人就相对展玩欣赏,家庭生活充实和谐。

公元1107年,由于权相蔡京的诬陷排挤,李清照随丈夫回到老家青州生活。在青州的这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每天共同整理、校勘、评品、欣赏。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李清照的艺术修养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她能书善画,通音律,诗、词、文皆所长,从而成为一个宰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

李清照曾经给在外游历的丈夫寄了一阕《醉花荫·重阳》词。赵明诚看了以后自叹弗如,但又不是十分服气,于是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填了五十阕词,把李清照的这阕词也混在其中。赵明诚将这些词送给友人陆德夫,请他鉴赏。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揣摩再三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是绝妙佳句,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所写那阕词里的。可见李清照写词的才华确实是非同凡响。

但这样幸福的生活没有维系多久。金兵南侵,宋朝丢掉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李清照的婆婆又病故;赵明诚先南下奔丧,而李清照带着一批金石书画随后到达建康。不想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夫妇留在家中来不及运走的收藏品全部付之一炬。这是赵明诚和李清照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心血所在,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其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国难当头,李清照热爱祖国,忧心如焚,她连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希望南宋统治者起用爱国将领、收复国土。但是现实令她很失望,南宋小朝廷一味南逃,早已将北方黎民忘得干干净净。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于1129年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生活上失去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伴侣,艺术上失去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李清照由此大病了一场。

金兵日益逼近建康,南宋小朝廷已经自东南沿海逃窜。李清照为避战祸,进入了难民队伍,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流落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她体会到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切痛处,写下了许多著名词作,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等,抒发了亡国的沉痛心情。同一时期,她还创作了大量词、赋,更加直接地表达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李清照晚年的诗词在保留了一贯的艺术性的同时,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是和她走出深闺、流落到难民队伍中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