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感动人物

“啪、啪、啪”一阵敲门声把他惊醒了,怪呀,这个地方还有人来敲门。

凌杰睁眼一看,太阳都晒到床上了,他急忙起床,走到门后问:“谁呀?”

“是我。”

啊,是老张头。凌杰打开门说:“张主任,您这是……”

“我怕你睡过头了,所以过来叫你。”

拜托,什么情况?都什么年代啦,还用得着叫醒,凌杰说:“我设置手机提醒了。”

“嗯,这样很好,快点出发,第一天正式上班不可迟到。”

“第一天上班?张主任,昨天不算吗?”凌杰弱弱地问。

“不算,那是考察期。”

“需要考察几天?”

“就一天,考察通过,正式上班,好了,我在院子里等你。”

什么?这老头子管得太宽啦,什么时候去上班他都管?别以为赐给他一顿接风家宴,今后凡事都得听他的,不过这甜米酒真不错。可人家是他的顶头上司,至少表面上要尊重他一下,为了显示出自己的高效办事效率,他拿出在大学时练就的三分钟起床洗漱法。为了充分利用时间睡懒觉,室友们不掐时点不起床,大家不断切磋快速起床功,凌杰击败所有人终于练就三分钟起床法,此法迅速在校园传开,并且把这项纪录保持到他大学毕业时,至于后来者能不能打破这项纪录就不得而知啦?他当然不希望有人打破这项纪录,这样校园里至少还有人记得学校曾经出过他这么个牛人,人生能创几个纪录呢?

“张主任,我们走吧。”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哟,这小子动作倒是干脆利落,张梅青问:“睡得怎么样?”

“挺好的。”

“走。”

老办公区离镇大楼不过二十分钟路程,宁江镇是一个小镇,横竖就“十”字型两条主街道。走进食堂,老张头指点他就餐的程序:购卡、付钱、刷卡,哟,挺体贴细心的。天下单位的食堂都一样,逃不过几样食品:包子、馒头、稀饭、豆浆、油条、炒粉丝(面)等。在大学里早餐都是在上课的路上吃的,上班后,可以坐下来慢慢吃倒有点不适应了。

“你慢点儿吃,别狼吞虎咽,吃相难看。”老张头敲敲桌子提醒他。

凌杰艰难地吞下一口包子说:“养成习惯了,一时改不了。”

“在大学时就这个熊样?”

熊样?什么人哪!目光短浅,这叫做时尚好不好?你有机会熊给我看看,真是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什么心态?

懒得跟他磨矶,凌杰吃了最后一口稀饭,说:“我吃好了,您慢慢吃。”转身端盘子去水槽。

“哎,哎,我还有话跟你说哪。”老张头指着他说。

“领导有何指导?”

“你去办公室找老廖,能不能要一辆车,就说我们要下乡。”

“晓得。”

几次问询,终于找到老廖办公室,凌杰走进房间,鼻子一嗅,什么味儿?哎,是香水味,这房间里只有一个大男人,哪来的香水味?正在疑惑时,老廖抬头问:“你找谁?”

“我找老廖。”

“你找他干什么?”

“要车,我们要下乡。”

“哎,我没有见过你,你是哪个部门的?”

“治水办。”

“我看你长得英俊潇洒的,怎么发配到治水办呢?大学刚毕业?”

“嗯,刚分配过来的。”

“难怪啊,没车。”老廖干脆地说。

“您是?”

“我就是老廖。”

“您好,您好,我叫凌杰,初次见面,今后请多多指教。”凌杰说完上前同老廖握手。香水味更浓了,啊呀,原来香水味是他身上发出的,凌杰不竟多看了他几眼,只见他头发梳得油光发亮,脸上似乎擦着面油,很滋润的样子,身上穿的是名牌衣服,不会是戏子出身吗?或者是哪个……

老廖礼节性地轻握了一下手,面无表情地说:“好说。”

“老廖,派辆车子。”一个年轻人进来说,他看了一眼凌杰,没有理他。

“好,叫小李那辆。”说完,老廖从抽屉里拿出一把车锁匙递给来人。

“谢了。”来人走了。

不是说没有车子吗?凭什么他来就有车。凌杰恼火地问:“你不是说没有车了吗?”

“他是城建办的。”

“怎么?部门也分三六九等级。”

“你说呢?好了,你走吧,别影响我工作。”

凌杰恨不得一拳揍在他那张胖面上,可自己毕竟是一个新人,暂且忍了,他生气地转身就走。

老张头在办公室等着他,他看见凌杰进来,问:“有车吗?”

“我先问老廖要,他说没有,可人家后来要车,他就给,哎,主任,他老廖几个意思?”

老张头愣了一下,挥手说:“算了,我们乘公交车去。”

公交车站老远了,他们赶到时,刚好有一辆班车开走,只好乘下一辆了。这司机识得老张头,向他打招呼:“张主任,下乡哪。”

“嗯,牛师傅。”

“上来坐吧,慢慢等。”牛师傅说。

“好嘞,小凌,上车。”

半个小时后,班车才出发,一路向前开去,沿途都是山山水水,对生活在城市里的凌杰来说,这里简直风景如画,他拿出手机一路拍照,心中的不快早被美景挤走啦。

二个小时后,班车到了终点站,终点站叫大溪坑村。

老张头说:“我们进村,我带你去见一个感动人物。”

“全国感动人物?”凌杰问。

“那倒没有,是全市感动人物。”老张头说。

深秋的大溪坑村,青山碧水,绿荫浓稠,风光如画。一进村,就有一群小孩在唱道:“葛义耕、葛义耕,当过小乡长,每天早晚坐在广播脚,早晚啊河道整治捡垃圾脚。”

老张头说:“我们就找歌中的葛义耕,他一定在溪边。循着歌声,凌杰见到了故事的主人公葛义耕,只见他黝黑的皮肤,蓝色的汗衫,腰间别了只磨秃了的手机包,走起路来,脚步飞快,精神矍铄。一根长竹竿,一根短竹竿,一只网兜,都是他随身携带的宝贝儿。”

“葛义耕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吃苦耐劳、办事认真,年仅21岁便被选为岭根乡的副乡长直至乡长,在39年的从政生涯中,他乐于担当,恪尽职守,勇于争先,收获荣誉无数。1966年入党的他已有50多年党龄,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历史长河的平凡老人,自1999年在一线退休后,将之当成人生一个新的起点,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倾情守护家乡的青山绿水,无私奉献助力家乡发展,古道热肠关爱困难群众,用自己的光和热书写了一个平凡的传奇。

退休后,葛义耕告老还村。村里有三条溪流入我市的‘大水缸’,因多年没有清理,河岸垃圾成堆,河水黑得发臭,葛义耕忧从中来,他开启义务清河护河的不平凡历程。黑得冒泡、泛着阵阵酸味的淤泥,大家没人敢走下去,‘我是党员,我先下去。’王义耕赤脚下水,扛着自制的一根长约5米的竹竿网兜和一把同样长的撩钩耙,小的漂浮物,用网兜捞起放入岸边垃圾桶;那些肮脏的纸尿裤、腐烂的动物尸体、腐败的杂草等经过浸泡,恶心得让人无法直视,他强忍着呕吐的感觉用撩钩拖上来,运到远处挖坑深埋。才几天,他的脚就被脏水泡得长满了疮,痛痒难熬。‘吃一堑,长一智’。上了些药缓解后,葛义耕买了高筒靴继续巡河。每天天蒙蒙亮出发,上午走下游,下午走上游,一条条小溪巡查过去,日行程2公里以上,风雨无阻。老人家常年带着自制的‘老三样’义务巡查村里的大小河道,一干就是18年,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市人民,被评为感动全市人物。”

拔草、浇水、捡拾沿路垃圾,弯腰、蹲下、起身,豆大的汗珠密密匝匝地从老人的脸上滚落,背上的衣服已湿了一大截。老张头上前叫道:“葛大哥。”

老人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见是张梅青,高兴地说:“张老弟,是你呀。”一条黄狗比他先迎了过来,冲着老张头摇头晃脑,非常亲热。

“我已沿着村内的山皇溪、康谷溪走了一大圈啦。”老人说:“来,我们坐下石条上说话。”

坐下后,老张头介绍说:“这位是葛大爷,这位是小凌,刚来工作的,今后和我一块儿治水。”

“好,好,张主任后继有人哪。”葛大爷朗声地说。

“我在溪流沿岸大规模种的长春花,村民和游客们看了都说好,怎么样?”葛大爷说到这些花,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溪边的长春花灿烂盛放,远远看去,如给河岸系了一条粉色的丝带。

“太漂亮啦。”凌杰说。

“虽然管理费劲,不过看它们美化我们的村庄,再辛苦都值得。”葛大爷自豪地说。

“我们起来走走?”老张头提议。

“行,听你的。”葛大爷拿上他的长烟管,黄狗也跟上,它跑到凌杰跟前抬头看了看他,凌杰立马喜欢上它,蹲下来摸摸它的背部,它调皮地跑开,等他们走远了又跑着回来。

“小凌,你猜猜葛大爷今年几岁啦?”老张头转头问。

凌杰仔细看了看葛大爷,说:“不超过七十岁。”

葛大爷听了呵呵大笑说:“还七十岁哪,后世再来,我今年八十岁哪。”

看大爷健步如飞,神清气爽,哪象八十岁的人哪,凌杰着实吃惊不少。

“这里养人哪,山好、水好、空气好,可有多少人明白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呢?”老张头叹息地说。

老张头说得没错,这里山高林密,云高天蓝,溪水清澈见底,那象城里整天灰蒙蒙一片,难得见到蓝天,这一点凌杰深有体会。

“葛大哥,村民有没有自觉遵守不乱排、不乱倒垃圾的规定啊?”

“你放心,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在,他们总会卖我的面子,你不放心的话,我们一路看看。”一人不成众,独木难成林。葛义耕深知个人力量护河有限,于是借力护河,通过村广播、黑板报等向村民宣传护河意义,曝光不文明行为,上门敦促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还牵头组织3支护河队,带动更多人参与护河行动。

“行,让小凌熟悉一下河道。”

三条溪流都走了,河道都是干干净净的,管理得真不错。

老张头说:“谢谢你,葛大哥,辛苦啦。”

“谢什么?治水是千秋万代的好事情,每个人都得尽力呀。”葛大爷风趣地说。

这大爷有意思。

回到葛大爷家,差不多是中午了,葛大爷说:“在家吃中饭吧。”

“行。”老张头一点也不客气。中饭是葛大爷媳妇做的手打面,香喷喷的非常好吃,凌杰吃了一大碗还不够,再添了半碗。

老张头问:“小凌,好吃吗?”

“好好吃呀,这样好吃的面条我还是第一回吃到哩。”凌杰边吃边点头说。

葛大爷听了,高兴地说:“好吃,你再吃一碗。”山里人好客,听客人夸赞食物好吃这是对主人的最大褒奖。

凌杰连连摇手说:“不敢了,再吃,肚皮胀破喽。”

临走时,老张头放了一张二十元钱在桌子上,葛大爷也没有推辞,这是他俩说好的老规矩。稍坐一会儿,老张头问:“小凌,可以走了吗?”

“没问题。”

“好,我们回,葛大哥,走啦。”

“嗯,多来看看我。”

“好嘞,我们约定还要再治水十年。”老张头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