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番外二】在沉默中变态的汉安帝 在……

刘彻心都凉了半截:“怎么会有皇帝二十七岁就去世?医者都是吃软饭的吗?”

其他人的惊恐不比刘彻少。

“光武帝六十二岁去世, 汉明帝四十八岁去世,汉章帝三十三岁去世,汉和帝二十七岁去世, 一代更比一代……”

死得早……

汲黯觉得心口不行了,受不了这种惊恐。

卫青更担心另一点。

皇帝猝然病逝, 继任者怎么办?二十七岁去世的皇帝,下一代皇帝定然也是幼帝。

不是每个幼帝都向汉和帝一样优秀,能够逆风翻盘。

【世人对汉和帝的英年早逝皆是惋惜居多。

但如果他去世之后能够像汉昭帝一样有个更为厉害的汉宣帝作为继任者倒是还好,历史就能不留遗憾,但可惜的是——刘肇驾崩,继任者是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刘隆。】

此话一出, 刘彻瞳孔一震。

“不足百天的幼主。”

要想抚育一个百天的幼主成年,天时地利人和皆不能缺。

刘据紧紧地握住老父亲的手, 只觉得脊背发凉:“父亲,儿子记得大汉还真没有一个幼主幼到这种地步。”

就他所知道的汉昭帝也是七八岁才登上皇位的。

不足百天的皇帝,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世界上能再来一个尽职尽责的霍光?

刘彻觉得很悲伤, 他恍然间门好似看到一艘名为大汉的巨轮从上层开始崩坏。

【汉殇帝刘隆,无疑是比十岁登基的汉和帝更为懵懂无知, 汉和帝甚至连临终训示之言都没有留下就走了。】

汲黯悲伤,对着一个什么都不清楚的百天孩子能说什么:“臣只希望汉和帝能够安排好辅政大臣。”

世界上不是每个幼主都能够像汉和帝一样逆风翻盘,更多的幼主是被养歪, 或者臣子心思不纯,在皇帝长成前杀主另立新主。

不是汲黯一个人这么期望,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霍去病:“顾命大臣选不好,那就是另一个灾难了。”

【不足百天的幼主自然不懂得什么是这政务,于是这个政务理所当然地落入他人手中。

不过还好,汉和帝是个靠谱的, 他给汉殇帝留下的这个人,能力实在是不俗,在这个人的帮助下,东汉兴灭国,继绝世,挽救了东汉的颓势。】

“嗯!!”刘彻的双眼肉眼可见的亮了起来,突然来了希望!

【把持朝政的是什么朝臣,而是他的养母邓太后邓绥及其背后的邓氏戚族。】

刘彻凉起的双眼有片刻停顿,似乎是对内容有些惊讶。

“竟是一个女子。”此女子竟然有兴灭国,继绝世,挽救东汉颓势的本事,令刘彻没有想到。

霍去病的想法就比较朴实无华,只想到一个人,正是吕后,他喃喃自语道:“难道是一个如同吕后一样的能人。”

虽然吕后导致诸侯之乱,但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吕后的政治才能做个守成之君不成问题。

小刘据也有种三观被刷新的迷蒙感,这女子这么厉害?

小家伙双拳紧握放在胸口,就希望这人确实是好的。

“不过…… 邓绥这名字有点耳熟。”

刘据的话让众人转头看向他:“据儿竟然觉得耳熟?”

刘据点头,但他年岁尚且年幼,怎么会知道邓太后的事迹呢?

刘据:就很迷惑。

【邓太后的事迹咱们之前在秦始皇视频中的猛才盘点中有介绍过。

被誉为史学界皇后之冠的邓绥皇后,受命上朝听政长达十六年,度过了东汉皇权交接,皇权不稳,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贱内起的十六年。

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经济政治文化全部抓,平羌乱、灭海盗、征匈奴等外患,推进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研制浑天仪、地动仪,让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送给汉朝天下复平,岁还丰穰的盛景。

是东汉政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哇!原来是这里!”众人恍然大悟,他们还在想什么时候听仙幕详细介绍过这个邓绥,原来是在记载中。

“儿臣记起来了,就是前几天所看的密卷中有一则是详细记载邓绥皇后功绩的篇章。”

刘彻也记起来了:“那时仙幕为了给秦始皇推荐女官吕雉,连带着介绍了很多女子。”当时并没有大规模播放给天下人看,像是仙幕开小窗口一样只开放给他刘彻看,他就记起来了。

就是没想到这等竟然是在邓绥竟然就是东汉的皇后。

不过……

“如此也好,此女子手段如此了得,国家在她手上朕也放心了。”

刘彻缓缓呼出一口气,他原先还害怕是不着调的人掌握了国家主权,会让民不聊生,汉朝崩坏,但知道掌握政权的是英才远略之女,他就放心了。

【进展顺利的话,在邓绥的庇护下,汉殇帝刘隆定然会健康长成,像被霍光辅佐的汉昭帝一样临朝听政。】

汲黯点头,一般而言,事情的发展就是这样子。

刘彻颔首,这也是他所希望的。

他希望是这样子,一路顺遂。

【进展不顺利的话,那就是…… 这位不足百岁登基的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满周岁就夭折了……

是的,没错,汉殇帝刘隆在当上皇帝的第220天,悄然离世。】

刘彻不知道刚刚辅佐幼帝上位,国家还没稳定下来的邓皇后想不想哭,他倒是挺崩的,怎么会有这么惨的事情??

“朝廷刚经历一波皇权交接的动荡,现在这是准备又来一次?”

小刘据叹气:“这东汉真不容易。”

【其实汉和帝刘肇生的不少儿子基本上都夭折,就连长子刘胜也是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刘隆早期能够活下来,或许也有汉和帝听偏方,把孩子隐秘送往民间门抚养的结果。】

刘彻听了这话觉得很不靠谱:“纯属胡扯,怎么会有这种偏方?”要么就是宫中有人搞鬼,要么就是……

刘彻想到西汉末期好几个皇帝无子嗣的情况,突然想不下去了,难道是他们刘姓皇帝在这方面真的有问题?

难道是真的有问题?

刘彻顿时一个头两个大,仙幕曾经的质疑不断在脑中回荡,恐怖至极!

难道是他老刘家真的不行了?

【那小皇帝死了能够怎么办呢?总不能皇位空悬吧?要知道旧皇一死,新皇立刻登基才是让朝政安稳的最佳选择。】

此时的东汉界面。

延平元年三月。

春气料峭,但身着白丧袍的邓绥只觉得浑身发凉,她知道孩子难养,但没想到孩子如此难养,一朝天子竟然登基百天就去世。

或许这孩子不是她亲生的,但确实让国家安稳下来的支柱。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邓绥把目光看向跪立在新皇碑前的另一个人。

还好,她早有准备。

【邓绥皇后是聪慧人,自然知道小奶娃的难养,她其实也做了很多准备,在百天小皇帝登基的同时,清河王刘庆就国,其子刘祜就被邓绥特诏留于京师。为了国家的安稳,孝殇皇帝去世当天,也是十三岁汉安帝刘祜上位之时。】

一切都在刘彻的预料之内,但不知为何,刘彻心中就是不爽利,只觉得从阴谋的角度讲,最终获利者——登基为帝的汉安帝,很有可能是杀死小皇帝的罪魁祸首。

“这个小皇帝虽然小,但十三岁就登基了,父皇。”刘据拉拉刘彻的袖子,打断了刘彻的思路。

刘彻看过去,刘据担忧道:“邓皇后感觉是机敏之辈,不知这汉安帝为人如何。”

这也是刘彻心中的隐忧。

“仙幕前面提到,汉和帝死后,东汉就以摧枯拉朽之势下坠…… ”

小刘据明显也是想到仙幕之前说的这句话,这太后人都这么好了,不会来一个不靠谱的皇帝来造作汉室江山吧。

小刘据掰动手指头:“如果这个皇帝比邓皇后不靠谱,儿臣真想穿过去爆揍他一顿。”

很不巧,刘彻也有这个想法,父子二人对视,齐齐露出想揍人的微笑。

刘彻:揍一顿,然后再换个靠谱的皇帝。

【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虽然登基了,但在皇帝频换,新帝刚登基还不懂怎么当皇帝的早期,还是邓太后垂帘听政。

就像我们方才介绍的一样,当时的东汉天灾不断,仅仅汉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后汉书》就记载了西汉一百一十多个郡国,有十八个郡国发生地震,四十一个郡国发生水灾,二十八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在加上四夷入侵,盗贼肆虐,东汉人民困苦不堪,人心浮动。

整个大汉就是一个烂摊子,糟心的很,是邓皇后的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才换得‘和熹盛东汉’的天下太平,丰年如故。】

一百一十个郡国,八十七个发生灾害。

刘彻无助:“再加上两任皇帝早逝,这要是儒家君权神授学说再兴,邓皇后一旦处理不好,汉室将颓。”

其他人深有同感,西汉灭亡的原因之一不就是因为天灾人祸频繁,但皇家没有处理好嘛。

对此,他们不得不感叹:“邓后不易。”

【然后……

十五年后,邓太后崩逝,刘祜亲政。】

坐在阶梯上的西汉五人组:“…… ”

靠!

见证汉安帝是糟心,是贴心的奇迹时刻要来了。

五人屏气凝神排排坐。

“这小皇帝没有在邓太后在世时跳起来搞七搞八,应该是个好皇帝吧?”霍去病下第一个注。

“但仙幕说后面的汉朝是以摧枯拉朽之势下坠,不一定是好皇帝。”小刘据下第二个注。

“邓太后应该会培养皇帝,不可能培养出太糟心的皇帝,再不济也是一个守成之君吧?”汲黯下第三个注。

“邓家掌权十五年,如果皇帝过于英明就会有损邓家利益,所以是英明的皇帝应该几率不大。”如果是个平庸或者废物皇帝应该更何他们心意。刘彻下第四个注。

……

许久没有听到下第五个注的声音,霍去病、刘据、汲黯、刘彻齐齐向右转头。

被这几个人视线死死盯住的卫青:“…… ”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不过不下注好像有点奇怪。

于是卫青思考片刻,开口道:“十三岁即位,二十八岁方亲政,邓后还政如此之晚的情况下也无法从邓后手中抢权,不是淡泊名利的聪明之辈,就是无法从权臣手中夺权的无能之辈。”

但他最担心的是,这个皇帝被邓氏压抑的久了,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变态。

一朝得到解放,更有可能变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