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异想天开欲报官2

郑贵家热闹非凡,和郑贵血缘相近的几名族人被邀请来陪客欢饮,并开始商议着何时操办婚礼,是不是还要走婚前六礼仪式?

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正议论的热闹之时,郑三爷不请自至,还拿出郑氏族长的身架,大刺刺的受了孙山三人恭施一礼。

郑贵身为族中晚辈,又与郑三爷同族同宗,也不愿意与郑三爷当众翻脸,与孙山等人将郑三爷请到上位端坐,其他人按照身份高低或辈份相继坐下。

郑三爷端坐在首座,笑咪咪的向众人解释自己为何坚持让孙家来人做婚礼上的见证人,确保孙小妮的正妻身份。

“老夫之前并非是故意为难贵儿一家,而是要让孩子们的婚事合乎礼节和法度,可有向孙家下聘及相关婚书?拿过来让山哥儿看一下,便知老夫所言是否有道理?”

郑贵一个庄户汉子哪儿会懂这个,叫妻子拿来当初和孙家订立的文书,交由孙山三人一一观看。

郑三爷这次可开了眼了,三个小青年都识字,拿着契约看了一遍,都说有些不合乎律法。

他为了考验一下孙山是否真的识字,还以自己年老不识字为由,让孙山将契约读与他听。

结果是孙山亳不犹豫的读了一遍,内容和那天找的蒙学夫子读得一样。

这时候郑三爷有点懵了,对方既然识字,可别是自己真的年老眼昏花看错人了。

他便小心翼翼的询问孙山的功名,这正中孙全的下怀,傲娇的将孙山的功名说了出来。

“我家山弟是正德十四年山东布政使司乡试正榜第二名举人,现在要到京城参加来年的春闱考试,途经此处才来到郑家庄拜见贵叔及贵婶。”

不说这些吧,郑三爷还真的未必想再与郑贵为敌,毕竟郑贵有了孙氏家族这样的亲家,自己还是与他和平相处为上策。

一听到孙山是乡试第二名举人,郑三爷反而坚定捉拿这三个′假冒孙氏子弟’的信念。

乖乖,你小子还真敢吹,还乡试举人老爷,还是第二名。

咱们清源县除了县令大老爷和县主簿二老爷(清源县是小县,不设县丞)是乡试举人。

至今除了几个望家豪族数年前出了几名举人,还真没听说过有普通农户子弟中举过。

你们沂水县孙氏都穷得将女子卖作童养媳,还他娘的能有人中举人?

骗骗那些目光短视的乡下人可以,想骗我这个有儿子在县衙做书办的老头子,你们还差了几分。

至此郑三爷从心中坚定了这些人冒充科举功名案的信念,认为孙山三人就是山东境内的某县城混混地痞,被郑贵一个冤大头请来作局当骗子。

于是他说这份契约不合乎律法,为了保证孙小妮的合法权益,应该到县衙再开一份合法的婚约文书。

那张契约只是一个简单的童养媳合约,写契约的人大概自身文化也不高,字体歪歪扭扭,内容词不达意。

若将人名换作猪羊等动物,就成了一份卖猪羊等动物的契约。

且由于两地相隔距离太远,是先由孙季老爷子摁的手印在前,后来郑贵又摁的手印,由印泥的颜色深浅,便能一眼看出来有所不同。

若以后郑玉真的发达了,完全可以不承认这份婚约,可以将孙小妮降为妾室,或者合法和离,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对孙小妮的未来生话没有一丝保障。

只是在这些乡下农户家中,也属于正常之事。

大家伙都是赤贫人家,平时连温饱都难以保障,还学大户人家行六礼后再结婚吗?

哪一个不是送点彩礼,只要双方父母都没有意见,有的连迎娶媳妇都无钱操办,直接领着媳妇回家生活了。

还找县衙吏员登记嫁妆,你的嫁妆够这些差爷的跑腿钱吗?

郑三爷此话倒是提醒了孙山,万万不可照这个契约办理婚事,否则对孙小妮的未来生活没有一丝保障。

由于两家相距有千里之遥,孙山决定由自己代替长辈们为孙小妮完婚。

虽然有些不合乎明时的礼仪,可谁叫咱是乡试老爷,早已妥妥的进入官员行列,相信到时候郑氏一族也无人敢出面顶撞自己。

他主意拿定后,先向郑三爷施礼道谢,又向郑贵提出明天去清源县衙办理新的婚约文书,还说自己要为孙小妮操办嫁妆等事宜。

郑贵平时哪里去过县衙办事,和许多平民一样天生畏惧官府差役,有些为难的望着孙山,还偷偷的将孙全叫出去商议了好大一阵子。

这些场景都落在郑三爷眼中,让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猜测。

这些县城混混们想大诈郑贵一次钱财,明天的县衙之行必能完满成功,也能够借此案为我家三儿获得大功劳一件。

于是郑三爷佯装长叹一声,想用言语打动孙山,切实敲定明天的县衙之行。

“孙家相公,你看沂水县和清源县相隔千余里,若不订立正式婚约,若一旦出现任何纠纷,都会对令姐有所不利,村中也有令姐这样的童养媳,可人家都是本地人,有娘家人为自己撑腰仗势,可令姐呢,想想都让人不放心啊!”

孙山此时真得没有怀疑郑三爷心有恶念,心中还甚是感激对方,连声向郑三爷道谢,并恭敬送他出门。

郑贵夫妇虽然不相信郑三爷有如此好心肠,可毕竟牵涉到孙小妮的利益。

且孙山已提出要为孙小妮操办嫁妆,自家也先有了数两银子的礼物收入,也不敢主动开囗拒绝,硬是强捏着鼻子答应下来。

这些情况都由郑老大媳妇学说给郑三爷听,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猜测无误,高兴的一夜都乐醒好几次。

第二天早早用过早饭,由郑三爷的二儿子作陪,又在村子里找了一个牛车,孙山一行人便向清源县出发。

郑三爷望着远去的牛车发出冷冷的一笑后,又哈哈大笑着转回自己的家,让其他村民们为之困惑不解。

郑三爷在家中有些兴奋过度,不停的自言自语着。

“郑贵小王八蛋,你敢与老夫作对,我今天要让你倒大霉蹲牢房,那几亩良田终究还是归我所有,而且要不花一分一文,哈哈哈哈哈哈、、、、”

昨天下午郑老大来到清源县城,在老三郑文下值后,仔细的讲说了一遍父亲的安排。

郑文听完后,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爹爹依然对郑贵家的几亩良田念念不忘。

同时他和郑三爷一样相信孙家出不了这么高功名的人才,且孙山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真以为大明朝的功名那么好考取,不说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有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连县试都考不过去者比比皆是。

就看那每年县试时白发苍苍的应试考生,连手提考篮都晃晃悠悠,仍然不舍得放下心中的痴念。

就凭你一个乡下小子孙山,年仅二十岁便能考中乡试第二名亚元,五魁首之一。

你还真得敢瞎编胡造,抓到你之后,一定先揍你个屁股开花,再定你一个冒充科举功名的重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