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余晓丽的委托

煤油灯的照明亮度比不上钨丝灯、白炽灯,仅能照亮面前有限的视野。

不够澄净的暖黄色灯光中,余晓丽仍然穿着上午那身灰色中山装,但没戴红军帽,耳朵边别着一只野雏菊发卡,手边放着一本厚实的大书,坐在聂子航对面一边翻阅资料,一边艰难地书写着什么。

而放下笔的聂子航,却在这时不由自主地笑了。

燕京大学在建国初期出版的法语字典,他简直不要太熟悉。

2012年,聂子航于燕京大学就读大二的时期,系教授曾在课堂上向他们介绍建国以来的翻译演变历史,并要求课后分别以建国初年的法语字典和现代法语字典为不同参照,翻译两份《包法利夫人》的第一章节。

聂子航英、法双语的深厚翻译功底,也是在大学时期一步一个脚印打下的。

余晓丽手中的文件,应当是一份法语专版的技术性指导文件,即便是倒着悄悄偷看,聂子航也能在数秒间获取文件信息。

这几乎已经成为他的肌肉记忆,而同声传译的要求要更高。

不是数秒,而是瞬息。

而余晓丽显然不是法文翻译的专业性人才,从她频繁翻阅法语字典的生涩程度就能窥见一斑,更别说符合译文的“信达雅”准则。

不过,翻译信达雅原则也不是万能适用的。

像技术性文章、科普性报刊、新闻谈话等翻译文件,以及一些交流峰会上的同声传译,更需要符合实时、准确、无误的基础性要求。

从业同声传译近十年的聂子航,也在高强度的翻译事业中形成了职业性强迫症。

他完全无法忍受翻译上的明显瑕疵,就像强迫症患者无法忍受摆放桌球的时候不按颜色对齐一样。

于是,当“Ligne”这个法语词汇本该在文章中表意“对齐”,却被余晓丽翻译成“线段”的时候,聂子航终于忍受不住地开口提醒道:

“同志,这里应该翻译成‘对齐’。”

听到聂子航的提醒,余晓丽抬起头,不无惊讶地投来目光:“这位同志,你懂法文?”

“稍懂一点儿,”聂子航谦虚地笑了笑,然后用笔杆指着文件上的法文印刷句子,“这句话应该是说,‘将标尺与数据对齐,从而验证对照结果是否正确’。”

余晓丽听着聂子航标准流畅的翻译结果,不禁低头看了看自己磕磕巴巴的译句草稿,惭愧地笑道:

“这是首都工业局的技术译制原本,我虽然有幸在英国学习,但对法文一窍不通,本想拿着它来试一试,研究研究,却举步维艰……”

聂子航道:“今天郑厂长带领我们迎接技术组抵苏的时候,我也听说了余同志的经历。只是,这既然是工业局的翻译原本,为什么不找翻译院相关人员解决?”

余晓丽叹了口气,细细说道:“这篇原稿已请翻译院的同志做了翻译,只是……工业局内部并没有储备的翻译队伍,即便是首都翻译院里,如今能上阵的除了几位老前辈,真正能帮上忙的知识青年少之又少。

如今国内工业生产进展虽然有进步,但与西方依旧有不少差距,我们既要赶超,也要学习,工业局里需要研究的外文稿子不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