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讲座

“你说你一个综专的学生怎么那么喜欢听人族学家的讲座啊?”李立壮带些抱怨的口吻说道。这也不能怪他,他像个跟脚狗一样跟着吴林听了不知道多少次这类讲座了。

“嘘,注意听!”吴林把食指轻轻放在唇上小声地说道。

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里,讲坛的背景是一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彰显着“人族学”这门学科的厚重与尊严。这一天,举世闻名的人族学家东方温铭即将在此发表一场题为“人族学的未来:我们要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的讲座。

早上九点,已经有成百上千的听众陆陆续续地进入会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有热衷于人族学的学生,有跨学科的研究者,还有对人族学充满好奇的普通公众。他们共同期待着这位伟大的人族学家能够带给他们一场思想的盛宴。

会场内的气氛逐渐升温,人们在讨论着人族学的各种话题,交换着彼此的见解和感悟。当东方温铭步入会场时,会场立刻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与每一位听众都建立了某种联系。他的助手在台上布置好一切,然后默默地退到一旁。

讲座开始了,东方温铭用他苍老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开始讲述人族学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他的讲解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人族学的海洋中,感受着它的浩渺与壮丽。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使得每一个听众都全神贯注,仿佛被他的话语所吸引,欲罢不能。

在讲述的过程中,他还展示了各种珍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人族学的各个方面。他讲述的是人族学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东方温铭在讲坛上来回踱了几步,目光扫过全场,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他开始讲述人族文明的历史,从石器的发明到火的掌控,从农业的兴起到城市的崛起。他的声音深沉而有力,引导着听众进入人族学的世界。

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展示了一根远古时代骨折的腿骨愈合的化石的复制品。他面色淡然地向台下听众们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有人抢答道:“腿骨!”

有人看东方教授的面色依然淡淡又自信满满地补答道:“腿骨化石!”

虽多了两个字,但是已足以证明自己见多识广,正自信满满地像小学生一样等待誉满世间界的人族学家的赞许。

没想到有人喊道:“文明!人族的文明!”

东方温铭向坐在最前排的这人投去满意的笑容,“这位年轻人说的答案是对的!”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回答出答案的人也是犹疑满心。真正说出答案的是吴林,不过他说出答案时只是呢喃自语并不想出风头。坐在一旁的立壮知道自己发小的秉性所以耳朵刚进嘴巴就吐出了。当东方以赞许的眼光投向他时,他有点不好意思又满心骄傲地用双食指指着吴林说:“我也不知道,是他说的。他是我最好的好兄弟,他叫……”

不等他话说完,吴林已经用手把他嘴给贴封条似的封住了。当东方教授再把目光移向吴林时,吴林不好意思的回了一个羞涩的表情。东方教授看到是吴林欣慰地笑笑表示后生可畏。两人虽对各自的表情心领神会,但两人并不认识或者说东方教授对吴林相识并不相知。

只要东方教授有公开的讲座总少不了吴林的身影,且吴林总是坐在最前排居中位置。这样东方教授就记住了这张还稚气未退的面孔,因为吴林从不发言,讲座结束也不叨扰他,他就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一个从不发言的学生。两人就这样无言却神会地交流了将近两年——他把他当做老师,他把他当做学生。

这个答案吴林并不是从东方教授的讲座上得知的,因为熟悉东方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从不讲重复主题讲座的人族学家。正因如此,东方教授颇有点为自己这个不是学生的学生感到欣慰。

东方教授走回讲台中央,“这根腿骨的发现,揭示了人族文明诞生的秘密。”他解释说,“这根腿骨的主人,生活在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说明人族是一个能够自我治疗和相互帮助的物种,这标志着人族文明的起源。”

听众们惊讶不已,刚才还纷纷喊着自己的答案,希望得到人族学家的肯定。然而,现在东方温铭的回答却让他们感到震惊。他微笑着看着听众,轻轻地摇了摇头,说道:“人族文明的诞生不是因为石器的发明,也不是因为火的发明,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自我治疗和相互帮助。”

这个答案让全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人族学家的话语在会场内回荡,让每一个人都重新思考人族文明的本质和价值。

讲座的会场里,人头攒动,不同背景的人们热切期待着人族学家东方温铭接下来的精彩演讲。东方温铭,这位举世闻名的人族学家,早已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族学的各个角落,从原始部落到现代社会,从文化传承到宗教信仰,无一不留下他的智慧和洞察。

借着上面的话题,他要分享他对《道德经》中循环之理的理解。他清了清嗓子,拿起手中的讲稿,开始用他那略带时间烙印而沧桑的嗓音,引导全场进入他对道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循环过程是永恒的,体现了道的生生不息、不断循环的特性。”

他停顿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全场,看到的是一片专注的面孔和炽热的眼神。他知道,他的话语将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回到《道德经》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描述了道的循环过程,即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最后回归于无。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河流,流淌着生命的源泉。”

东方温铭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而在第40章,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也表达了道的循环和往复运动的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循环之理。”

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和智慧,每一个字句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人族学的大门。听众们沉浸在他的讲述中,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了道的循环过程也思考着世间界的循环往复。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道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在第28章,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语:‘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里指出,道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修道之人不能一次完成修道,必须进行永不停息的修炼。因为一旦停止修炼,就会再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说到这,东方教授嗽了几声,“这里的道可不是让你们成仙成道的道啊!‘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

后面这句话让在场的观众笑声四起。

他的话语继续在会场里回荡,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听众的心田。他们开始理解,道的循环之理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法则。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一些篇章强调了循环之理,包括道的循环过程、周期性变化以及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循环之理对于理解道家思想、提高修心道境界以及认识自然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他的演讲结束了,但全场的气氛仍然激昂。

演讲过程中整个会场陷入了狂热的气氛中,听众们如痴如醉地倾听他的演讲。当演讲结束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东方温铭微笑着,轻轻地向听众们鞠了一躬,然后缓缓地走下了讲坛。

听众们开始交流他们的感悟和收获。他们讨论着道的循环过程,讨论着人族文明之路,讨论着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中,他们共同探索着人族学的神秘和奥妙。

东方温铭微笑着看着全场。他知道,他的演讲已经播下了智慧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在听众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自我感觉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喜悦。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围住东方温铭,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人族学的奥秘。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中,共同探索着人族文明的起源,体验着人族学的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好奇心,向世界证明着人族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的确。

这场讲座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族学的魅力和价值,也激发了他们对人族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纷纷表示,东方温铭的演讲让他们对人族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人族学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这场讲座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人族学的狂欢。人们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中,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好奇心,向世界证明着人族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吴林向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东方教授送去一个充满敬意的目光,东方教授心领神会地接收到并欣慰地回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