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上小学15

姥姥居住的这个房间有两个门可以进入这个房子,一个是由这个楼房的正门进去以后再进到姥姥所居住的这个房间。另一个门是从正门进来以后左前方有个厨房,在厨房的旁边有一个门通往一个小院子,真的特别的小,其实母亲告诉我这个后门原先的其实并不小,只不过因为这里所有的房间需要烧煤和木头,所有大舅就在这个小院子盖了一个棚子装这些东西,所以这个院子就变的特别小了。而这个小院子也有一个门可以进到姥姥的这个房间里。那个时候姥姥通常是让我和表哥还有表弟走这个门的时候多一些,说是怕小孩子在那个正门那边走的话会打扰到邻居们休息。其实姥姥当时想的有些太多了,那个房子可是原先外国人的建造的,那个墙可是相当的厚了,就算两口了打架住的旁边的人都未必能够听见。但是姥姥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想着别人。

现在我都记得从这个后门出去也可以看到一幢二层楼,和姥姥所在的这个房子一样也是一幢原先外国人建造的,而在这幢楼的二楼有一户人家养鸽子,表弟和那户人家的孩子相处的不错,但是说实话我是真的没有在这个院子里感受到过那种天津姨姥家的那种感觉,可能还是建筑风格和居住在里面人不一样吧!

其实这个院子里除了姥姥的那个房间所属的楼房和养鸽子的那个房间所属的楼房之外,其实其它的房子按照今天的话来说都是违建,所以我那个时候已经看不出这个院子原先的模样是什么样子了。但是曾经听居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一位老人说道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院子里居住的应该是一位挺有社会地位的一家外国人,姥姥房间所属的那幢楼原先是这家人居住的主楼,那个时候二楼才是这家人的起居室,而楼下则是衣帽间和厨房。而养鸽子那家人所在的楼房原先是佣人楼和库房,而原先这个院子的外围也不是我看到的都是门市房,而实际上最原始的样子是围墙。但是这个老人给我说完以后,我真的无法想像这个院子和这两幢二层楼在最为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因为在姥姥房间所属的那个二层楼的一楼说什么也无法想像最原始的状态是什么样子了,那个二楼我也上去过,但是也无法想像原先那家人的起居室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毕竟变化实在太大了,这幢原先只属于一家人居住的二层楼到我去的时候已经居住了将近20户的人家,因此格局早就变化的找不到原先的模样了。

不过好在那个时候这种心情可能也就是一个插曲而已,所以也就是想一想然后就会马上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来。

在养鸽子的那家人的楼下让居住正下方的一对老夫妻用木头围成了一个小园子,有时写完作业以后从后门出去的话经常能够看到那对夫妻在里面用各种农具在小园子种着花花草草。不过我想也应该种一些蔬菜什么的,只不过我当时不认识就是了。当然我去的时候已经是冬季了,我说种着花花草草是暑假时候看到的。

表哥在假期的时候基本上不怎么在家和我们在一起,因为毕竟大舅和大舅妈两个人的收入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还是有些紧张的,所以那个时候表哥在假期的时候总是外出干点儿什么工作,当然这也是需要有人介绍的,基本上那个时候都是母亲或者是父亲帮着表哥找一下看看什么地方可以干短期工,然后表哥就天天骑着自行车去那边上班了。有一点声明因为表哥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相当的好,并且表哥还是体育委员加劳动委员,所以表哥在假期的时候总是被免除作业的,如果天天写作业的话,那么表哥也就没有时间出去干短期工了。

就这样在那个假期里白天就是我和姥姥在家,写完作业以后真的感觉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听广播成为唯一的一个娱乐形式也可以说是打发时间的一个形式。但是那个时候的广播内容主要还是以新闻为主,歌曲什么所占的比例相当少,而曲艺什么的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有的时候如果从收音机传出来了相声的节目,我和姥姥都会聚精会神的听着。

有的时候听广播听的都感觉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我就开始看从家里拿来的小人书儿,基本上我喜欢看的那些小人书儿每个假期都是拿到姥姥家然后又从姥姥家拿回来,但是我也不感觉麻烦。可能那个时候的小人书儿就相当于录像带了,里面的故事情节其实都已经很熟悉了,但是依旧是看着津津有味,这其实也是说明那个时期的针对儿童的娱乐形式相对来说实在太少了。

姥姥家距离两个书店不远,一个是教育书店一个是新华书店。这两个书店当我适应了姥姥门前的那条主干道的车流以后就经常去了,教育书店出了院子不过道往左拐走到院门前的主干道与另一条主干道的交口就到了,但是当我去了以后真的就傻眼了,因为里面的书籍真的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小学生来看。好像都是养殖类的要不就是外语类的书籍,要不就是那种专业性特别的强的书籍,反正都在书架上放着,我曾经打开看过几本,真的看着就和天书似的,所以教育书店里的书籍我感觉好像不太适合当时的我。

后来胆子又大了一些以后有就看着红绿灯独自走过了那个交叉路口来到了位于这个教育书店对面新华书店,进到新华书店以后我可真的感觉大不一样了,因为里面有很多儿童可以看的书籍,有漫画形式的有图文形式的还有那种纯文字形式的,并且这里还有很多科普的书籍,这一下可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可能是由于这些儿童书籍在当时也算是高消费吧!所以父母从来没有给我买过儿童书籍,但是现在想一想那个时期的关于儿童方面的书籍以及科普书籍已经相当多了,只是很多家长都不太给孩子买,认为那些都是对学习没有用的闲书。

这一下可以让我找到可以打发时间的地方了,于是每天写完作业以后陪着姥姥听会儿广播之后就会告诉姥姥我去新华书店了,姥姥虽然不让出院,但是知道她想看也看不住了。一开始的时候她还陪着我去新华书店,后来时间长了以后我就一个独自去了。

儿童读物里我对那种漫画形式的书籍最感兴趣了,当时真的没少看那些可以随便翻看的漫画形式的书籍,反正那个时期的营业员看我是小孩子也就是叮嘱我一下别把书弄脏了就不怎么管我了。现在我依稀记得有几本那种动物拟人化的漫画书都是第1集和第2集,那把我给急的总是希望第二天去的时候可以看到后续,结果假期结束了都没有看到后边的内容。等到下一个假期的时候那些漫画书早就没有了,更换成别的书籍了,虽然内容也相当不错,但是原先看过的那几本的书的内容总是在脑海里想着,总是想知道后来的情节发展。假期结束以后我曾经哀求父母有空的时候到姥姥家附近的那个新华书店看一下那几本漫画书有没有后续出来,但是父母都拒绝了我这个请求。所有小学时期在新华书店虽然没少看各种漫画书,但是都是看个开头不知道结尾。当然在我看这些漫画书的时候也有一些家长领着比我还小的孩子去那里,当孩子喜欢上某本书的时候,其中有些家长总是不加思考的给孩子买了下来,我当时真的挺羡慕这些孩子的家长。

至于那些读书感想也全都是在新华书店看那些科普书籍和一些故事类的书籍才完成的,那个时候本人也是比较死心眼,总认为一定要真的去看了书籍以后才可以写出来在读书感想的,但是后来才知道班里的大部分同学其实都没有怎么看真正的书籍,而是看看《读者》《故事会》之类的杂志里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名字就起了一个相类似的书的名字,然后就开始写读后感了。

我反正是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都是真正的看一些书籍以后才写的读书感想的,这也是幸亏是姥姥那个时候居住的房子距离新华书店特别的近,否则恐怕我也得跟其他同学似的那么去干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时就算是一些杂志之类的父母也很少买,记得那个时候父亲可能几个月才会买一次杂志,如果真让我那么去做的话可能家里都找不到什么杂志可以看,因为那个时候父母也基本不怎么留着这些杂志,如果看腻了就当废纸给卖了或者是送到姥姥这里让姥姥烧火。

曾经不止一次在新华书店看书的时候看到过班里的同学让家长领着到这里来买书,但是那个时候眼睛还算可以远远的就看见,于是我就躲到别的地方了,感觉那几位同学的家长或者是那个时候有钱或者是真的重视子女的教育,反正我每次看到的情况都是买了一大堆书才走的。而我当时还只能是在新华书店里面看,虽然那个时期的售货员也不怎么管我,但是在书店里看书和把书买回家里看真的还是感觉不一样的。当然这是那个时期的感想,现在看书还真的只有在书店里才能安静的看书了,因为现在夏天打开窗的话,那么室外的各种扰民的室外音响的声音,各种夜市的油烟的味道已经让人无法真正的可以在家里读书了。就算到了冬天了,如果遇到楼下楼上的邻居是那种外来的低素质人口的话,那么也没有办法安静的看书的,因为这些低素质的外来人从来不把别人的生活放在眼里。其实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邻居真的都是高素质的人。

在假期里有的时候陪着姥姥去买煤也是一个必要的生活体验,姥姥领着我去往姥姥所居住的地方的煤场买煤,这个煤场的环境基本和大舅家二舅家附近的那个煤场差不多,黑色为主要的色调,里面的工作人员也全都和那种采煤工人似的,皮肤也都让煤给弄的成了黑色了。那个时候买好煤以后姥姥会找辆三辆车把煤给运回来,然后再用铁锹把煤装在后门里的煤棚子里。但是我始终不知道的是姥姥是在什么地方找的三辆车,因为姥姥也不会骑,基本上就是姥姥推着三轮车在前边走,而我别管有没有什么力气也会在后边帮着姥姥推着三轮车。三轮车这个工具本来空着的话推起来就已经感觉很沉了,更不用说三轮车后边的那个车厢里还装了满满的一下子的煤,那推起来就重加的沉了。姥姥领着我去煤场感觉也就是不超过20分钟,但是如果我陪姥姥买完煤回来的话,好像每次都得用将近1个小时间。不过有的时候如果大舅或者二舅去了的话正好赶上姥姥去买煤的话那回来的就快了,因为他俩都会骑三轮车,所以往回骑的话肯定比推着走回来要快的多。

当然不管是我父母还是大舅或者是二舅每次来的时候基本都不空手,除了一些吃的之外就是用三角布兜子拎了很多的可以点火的东西过来,反正基本上都是以报纸为主,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什么小纸壳之类的,反正都是我们这三家人积攒了挺多的时候就送过来,当假期结束以后,有的时候也会在母亲休息的时候陪着母亲到姥姥这里给姥姥送一些烧火的东西。反正到后期我和表姐不用的书本,表哥不用的书本,以及后来上学的表弟不用的书本也都让姥姥给烧了。不是我们不珍惜,因为那个时候节俭才是第一位的,姥姥基本上很少会去煤场买木头,都是以烧这些纸制的东西当引火的东西然后再放煤块子。冬天的时候有时候写完作业并且从新华书看书回来以后,那么用小铁锹给炉子里添煤好像也是我挺大的一个乐趣。并且这个乐趣好像一直都保存着。

这里所写的不是一个假期里的事情,而是多个假期的事情集中在一起了,有寒假的假期,有暑假的假期。所以有的时候写的是冬天,有的时候写的是夏季。

如果是暑假母亲把我送到这里以后,那么我和居住在这个院子里的那些孩子有时会玩一个大家共同爱好的游戏,这里当然是指男孩子。那就是用水枪打水仗,那个时候好像给我们所有的孩子的印象就是透明的水枪呲水的不远,而那种发银色不透明的水枪当时称作是高压呲水枪,父亲曾经给我买了一把让我带到了姥姥家里去,果然那把枪呲的距离真的是挺远的,那些孩子的水枪基本都呲不到我,而我的水枪可以很轻松的呲到他们身上。

当然一开始的水枪都是手枪的形状出现的,但是很快那种外形是冲锋枪形状的水枪就在市场上看到了,这种呲水枪水装的多不说并且也都是高压的。但是当时的价格感觉挺高的了,有两种冲锋呲水枪的形状,一种类似于AK-47外形的,这种呲水枪将近20元钱。还有一种类似于M-16的,这种呲水枪当时也得将近15元钱,可能便宜的原因是它装水没有前者多吧!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也不算太贵呀!但是请大家别忘记我现在所说的是80年代的中期的事情,那个时候每个人挣多少大家也是知道了。我父母能给我买那种手枪形状的呲水枪我就已经很高兴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两种呲水枪基本都是属于呲水枪当中的奢侈品,每次路过这些卖水枪的摊位时也就是看看过一下眼瘾罢了。

后来当太爷爷知道我喜欢这种冲锋枪形状的外形的呲水枪以后,背着所有其他人给我偷偷买了一把,并且告诉我和我的父母千万玩的时候别让姑姑家的孩子和两个叔叔的孩子看到,如果看到的话就算我父母说是有我父母的钱给我买的,那么这三家人也不会轻易相信的,肯定会猜想出来是太爷爷给买的。于是当没有到假期的时候,父亲就让我背着太爷爷给买的那把外形类似于AK-47的呲水枪坐着公交车来到姥姥家里,并且和我说把呲水枪放到姥姥家,等放假的时候就可以来姥姥家这里玩,所以我只能是不忍的把这把水枪放到姥姥家这儿了。说实话也就在太爷爷给我买的当天我曾经玩了一会儿,然后就送过来了。而当我真正的放假来到姥姥家的时候,那把水枪没有了。表哥和我说是表弟来了以后看到了那把水枪,非要闹着想要。姥姥虽然说了是我的东西,但是表弟是连打滚带哭的非要拿走。

其实姥姥把那把呲水枪都放到吊铺的最里面了,并且用东西给压上了,谁知道表弟在吊铺上玩就看到了。弄的姥姥也烦了,就让表弟把枪拿走了,但是和二舅说的明白如果到假期一定要送回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