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靖难之役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但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就得病死去了。太子死了,将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按照封建社会的嫡长继承制,太子死后,应该立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将来皇位的继承人。但朱元璋却迟迟拿不定主意,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生性软弱,很不受朱元璋赏识。而他的四子朱棣天生聪明伶俐,有胆有识,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早就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怎奈朱棣不是长子,他恐怕这样做会导致儿子们之间自相残杀,所以他非常犹豫。

有一天,朱元璋把他的几个皇子和长孙朱允炆召集在一起,想要考一考他们。朱元璋吟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干条线”,要他们答出下联。朱允蚊想了一想答道:“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一听,这个下联既没文采,也没有一点儿开阔宏伟的气势,反而让人感到有些凄惨,朱元璋心里很不高兴。这时,站在一旁的朱棣看透了父亲的心思,他急忙上前答道:“日照龙鳞万点金。”“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借此来取悦于朱元璋。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大声称赞说:“答得好!答得好!”

朱棣不但才思敏捷,而且还十分勇敢善战。有一次,朱元璋派朱棣和他的哥哥朱掆去攻打元军。朱掆看到元军吓得直发抖,还没有打仗就要往回跑,朱棣可不像他这样胆小,他指挥着大军向元军杀了过去。元军被这突然的袭击搞得晕头转向,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元军四散逃命,朱棣紧迫不舍。战斗结束时,朱棣俘获了元军的最高将领和大批军兵,收缴了无数的战利品。从此,朱棣威名大震,朱元璋也更加喜爱朱棣了。

朱元璋迟迟不立皇位继承人,各种各样的猜疑渐渐流传开来。大臣们纷纷上书一致要求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见此情景,只好按大臣们的要求行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虽然立了皇太孙,但他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他担心朱允坟将来统治不了他的这些叔叔们,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新办法。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为亲王,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就把他们派到各自的封国去。没有皇帝的圣旨,这些亲王都不能私自回京。朱元璋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皇子们同室操戈,同时,各地的政权都由朱家的人来控制,可以确保朱家的天下。但是,这些亲王在自己的封地里权力极大,而且还拥有军事指挥权,终于形成了建文年间“尾大不掉”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文,他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总是提心吊胆,他的叔叔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尤其是老四朱棣,在各亲王中,他拥兵最多,势力最大,当时谣传他有谋取皇位的野心。建文帝常常为此忧虑。

一天,建文帝把他的教师黄子澄叫到宫中,问到:“先生,您还记得从前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黄子澄慌忙回答:“臣至死不敢忘记!”建文帝重重地叹了口气,心事重重地说:“以先生之见,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臣这就去找尚书齐泰商议此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见叔叔们都不看重他,就和教师黄子澄谈起了这件事。他曾经问黄子澄:“爷爷还在,叔叔们就敢这样傲慢地对待我;爷爷不在了,我怎样才能制服这些叔叔们呢?”黄子澄回答说:“各亲王虽然拥有军队,但兵力毕竟有限,他们和朝廷的力量无法相比;如果亲王发动叛乱,朝廷就可以派大军讨伐。皇帝讨伐叛臣是合情合理的,一定会大获全胜,皇太孙不必忧虑。”这些话本来都是安慰朱允炆的,黄子澄心里也清楚,制服这些亲王谈何容易!现在,朱允坟已经当上了皇帝,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了面前。面对皇帝的问询,黄子澄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黄子澄找到了齐泰,对他说了建文帝的心事。齐泰说:“现在亲王中要数朱棣的力量最大,如果要削藩,必须先铲除朱棣。”

黄子澄紧锁双眉,摇了摇头,说:“朱棣早有准备,如果先拿他开刀,势必会引起大乱。我们不如先从其他亲王下手,除掉那些和朱棣关系密切的亲王。周王是朱棣的亲弟弟,应该首先把他的藩号削掉。”

齐泰同意黄子澄的这种办法,他们计划一定,就马上报告了建文帝。

恰巧,这时有人控告周王谋反,建文帝派李景隆带兵进军开封,趁周王不备,包围了周王府。周王被擒,被押到了京城。建文帝下令废除周王的封爵,把他贬为庶人,发配到云南。

在审理周王谋反案的时候,另外一些亲王,如湘王、代王等也都被牵扯了进来,建文帝对他们或废或关,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削除了5个藩王的爵位。

朱棣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也害了怕。为了能够躲过这场灾祸,他决定实行装疯卖傻的计策。

主意一定,朱棣就打乱自己的头发,披上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往街上跑去。他的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朱棣跑到了一家小饭馆里,抓起肉来就吃,抓起酒来就喝,并且还把一些吃的东西分散给围观的孩子。朱棣满街乱跑,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府里的家人来拉他回家,他就对家人连打带骂,第二天整个北平(今北京市)城里没有人不知道朱棣疯了。

北平城里有两个人,一个叫张呙,一个叫谢贵,他们都是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他们听说朱棣疯了,都不相信,就决定亲自到朱棣家里看看虚实。

这一天,张呙和谢贵来到了朱棣家里。此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个人累得热汗直流。可他们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朱棣身披一件大皮袄,坐在一个火炉旁边,身子还冷得瑟瑟发抖呢!

他们二人急忙上前给朱棣请安:“王爷,身体可好?”

“你们还没有吃饭?”朱棣故意答非所问,“来呀,备酒!”

张呙谢贵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以为朱棣真的疯了,就慌忙起身告辞。他们写了一份密折,派人送到京城,把朱棣疯了的消息告诉了建文帝。

但朱棣并没有因此而幸免。过了不久,建文帝下了一道圣旨,剥夺了朱棣的爵位,下令逮捕朱棣手下的官吏,并派大军向朱棣居住的北平进发。

朱棣也急忙召集自己手下的将官,对他们说:“朝廷上出现了黄子澄、齐泰两个小人,他们挑动皇帝杀戮亲王,真是罪该万死!今天我朱棣被迫起兵,希望各位将军随我前去除掉这两个奸贼!”众将齐声应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平定祸乱的意思。

朱棣久经沙场,智勇双全,他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北平一带的广大地区。

起初,建文帝派耿炳文讨伐朱棣,但耿炳文被朱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建文帝召回了耿炳文,让李景隆来指挥三军。

朱棣听说李景隆挂帅,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说:“李景隆本是个素不知兵的小辈,让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我朱棣必胜无疑了。”他突然心生一计,对众将官说:“由我朱棣亲自镇守北平,李景隆不敢轻易来攻。现在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吃紧,我先带兵去救援永平,他一定前来攻城,那时候我再回师北平,咱们内外夹击,李景隆必定大败。”

李景隆果然中了计。他得知朱棣率兵去营救永平,真是喜不自禁。他认为朱棣一走,城内必定空虚,这样一来,北平便唾手可得了。哪想到自己正中了朱棣的计谋,被朱棣的军队打得大败。李景隆连夜逃回了德州。

这样一来,朝廷的军队大伤元气,朱棣的军队更是锐不可当。不少守将一见朱棣大军杀来,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开门投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5月,朱棣率军打到了长江以北,南京城里一片混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只好以割地为条件,派人向朱棣求和。此时,朱棣认为破京师已不费吹灰之力了,他怎肯就此善罢甘休?

6月初,朱棣誓师渡江。一时间,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朱棣的军队一到勺南京城的守军就开门迎降,朱棣的军队很顺利地攻破了南京城。

这时,宫中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派人搜遍了京城也没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说建文帝身亡了;也有人说,建文帝趁宫中起火京城大乱的时候,从地道里逃出了城外。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搞不清。

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他下令改年号为永乐元年。他就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明成祖,人们又叫他永乐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