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土木堡乏变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明成祖在征讨瓦剌的途中病逝,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明仁宗。第二年五月,明仁宗也不幸去世,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明代的仁宗和宣宗两朝,被史家誉为“仁宣之治”,和汉代的“文景之治”一样,政治都比较清明。明宣宗死后,他的儿子朱祁(qi)镇即位,建元正统,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时期,明朝出了一件少见的荒唐事,明朝皇帝竟然成了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阶下囚,而这件事和宦官王振大有关系。

早在明太祖时期,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教训,立下了宦官不得过问国事的规矩。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他是从侄儿手中夺得的皇位,怕大臣反对,就特别信任宦官,把这条规矩给废除了。到了明宣宗,连批阅奏章都要宦官代笔,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王振是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进宫后,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即位时才九岁,王振当了司礼监,帮助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年幼无知,王振把朝廷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权势不断膨胀。

这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落十分强盛。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派两千多人向朝廷贡马,为了多得赏金,谎报是三千人。王振发现后十分恼怒,削减了赏金和马价,这样就伤了和气。于是,也先大举进攻大同,大同守军接连失败。

王振轻视瓦刺军,又想建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就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朝中大臣邝堑(kuángkun)、于谦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不能亲征,但在王振的怂恿(songyong)下,英宗根本不听劝阻。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把留守北京的任务交给他的弟弟朱祁钰(yu),自己带领五十万大军出发了。这是一次没有准备的亲征,军纪涣散,并且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一路上又遇到狂风暴雨,人困马乏,粮食接济不上,士卒大批地生病饿死。有些大臣不断上奏劝英宗、王振退兵,王振不但不听,反而惩罚这些大臣。

也先听说明军北进,就诱敌深入,静静地等待时机。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附近被也先杀得全军覆没。失败的消息传来,明英宗十分恐慌,王振也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

明军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王振因运送给养的车子还没到,执意在土木堡过夜。

也先连夜杀到土木堡,把明军包围起来。第二天,英宗刚想启程,发现敌兵遍野。土木堡没有水源,并且明军因为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根本无力防守,只得冒险突围。也—先两面夹攻,瓦刺兵个个手执长刀,奋力砍杀,士气非常旺盛,大喊:“投降的不杀!”数十万饥饿、干渴、疲惫的明军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在兵败之际,禁军将领樊忠气愤地说:“我为天下杀死奸贼。”说着,用锤砸死了王振。

明英宗见败局已定,实在没有希望逃脱,就干脆盘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兵把英宗俘虏了。

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为“土木堡之变”。经过这场战斗,明朝元气大伤。瓦刺的势力越发强大了,北京也受到了威胁。保卫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和大臣于谦的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